2019年7月1日 星期一

「怪獸之王」之讀後心得

(圖片來自news.agentm.tw)

讚!讚!讚!

非常好看。

全新故事劇情,內容一點也不老套,角色定位清楚。

哥吉拉不是毀滅之王,而是地球的守護之王。

哥吉拉是以蓋亞(Gaia)的代理人身份出現在地球,來完成清道夫的工作。

如果把地球想像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那當地球上出現會導致整個生態系毀滅的事物時,哥吉拉會適時出現,把這個事物從生態系統中排除。

只是不幸的是,全宇宙的人型生物,都給他們的生態系統帶來不可逆轉的毀滅,都是該被排除的事物。

第一部曲先介紹整個故事的背景,說明人類、畢魯薩魯、艾克希夫三個種族的合作與不同,故事以人類為主角,並擁有地球這個生存空間,畢魯薩魯有機械科技,艾克希夫有高科技電腦的演算法和宗教的精神指引。

第一部曲最令人驚豔的地方,是人型生物的人類、畢魯薩魯、艾克希夫合力打敗的哥吉拉,竟然只是亞種,不是真正的哥吉拉,而300公尺的真正哥吉拉是因為偽哥吉拉爆炸而被喚醒。真的是要看到最後,才知道到底這3部曲要怎麼展開。

第一部曲要說明的是,哥吉拉是有被打敗的可能的。

第二部曲換成以畢魯薩魯為背景,故事主軸是畢魯薩魯所代表的極致科技,與哥吉拉所代表的生物做終極對決。畢魯薩魯的科技令人恐懼的地方是,即便沒有主人,但它還是能自我發展,科技進步到難以完全掌握的情況。

第二部曲最令人驚豔的地方,是本來從電影中期開始,隨劇情一直一直滿心期待機器哥吉拉的出現,以為是機器哥吉拉對決生物哥吉拉,沒想到最後機器哥吉拉是以都巿的型態出現,這是全新的設計,很不錯,不落俗套。

第二部曲要討論的是,科技與生物何者為重?為了打敗哥吉拉,需要犧牲到什麼地步?如果付出的代價,是要成為比哥吉拉更恐怖的東西也可以嗎?

第三部曲換成以艾克希夫為背景,以艾克希夫宗教的觀點來看人型生物滅絶,如果人型生物的終點就是滅絶,那不如就把生命奉獻給怪獸,成為怪獸的一份子,那也是另一種永恆的生存。另一方面,從外星人的角度來看,由於哥吉拉是代表地球的蓋亞,基多拉如果能吞噬哥吉拉,基多拉就能得到地球的一切能量。

第三部曲最令人驚豔的地方,來自別的宇宙的金色3條龍的基多拉的一切都是未知的,雖然基多拉和哥吉拉彼此都未知對方,但透過艾克希夫幫忙定位哥吉拉,讓基多拉能已知哥吉拉,從而基多拉能擊敗哥吉拉,一旦艾克希夫的定位功能被破壞後,基多拉成了地球上的已知,這樣,哥吉拉就反過來有機會打敗基多拉。

第三部曲要討論的是生命的終點究竟是什麼?是毀滅?還是重生?在哥吉拉肆虐的環境中,居住在地洞的伏斯亞族生存下來,並發展出高等的文明。而伏斯亞族則提供了另一種價值觀,那就哥吉拉不一定要被消滅,哥吉拉只是像颱風、洪水一樣的天災,能和平共存;打倒哥吉拉並不是勝利,活下來,延續生命才是。

至於為什麼大部份有關原住民的故事,最後原住民的公主都會獻身呢?我覺得,從基因的角度來看,如果能得到外來種的異質基因,就能增加自己原本種族基因庫的多樣性,來避免因為近親交配所帶來的過度相似基因的毀滅。

我很滿意哥吉拉動畫電影三部曲,新鮮感很足夠,對哥吉拉有全新體驗,很有意思。

英文名為 Godzilla: Planet of the Monsters; Godzilla: City on the Edge of Battle; Godzilla: Stareater。

中文名為《哥吉拉:怪獸惑星》《哥吉拉:決戰機動增殖都市》《哥吉拉:噬星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