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30日 星期一

在第一筒金前,用PMP來管理人生風險

網路上,常常有人問第一筒金該是多少錢?或是問大學畢業工作後,開始有薪水了,該如何理財?

我覺得,這些問題還不是最急迫的,最急迫的應該是對自己生活的風險管理 (Risk Management)。

一談到Risk Management,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PMP (Project Management Professional)。如果我們把自己的家庭或個人視做一個進行中的Project,就可以運用PMP中所學的,來做管理。

在PMP的Risk Management中,主要有下面幾個章節,順便也幫我自己複習:
1. Plan Risk Management
2. Identify Risk
3. Perform Qualitative Risk Analysis
4. Perform Quantitative Risk Analysis
5. Plan Risk Response
6. Monitor and Control Risk

除了這幾個步驟外,還提到了幾個重點:

1. 區分風險:將風險分為已知風險與未知風險。
2. 已知風險可以事先規劃及管理。不可抗拒的風險 (Known Unknows)可事先編列緊急預備金(Contingency Allowence)進行管理。
3. 未知的風險 (Unknown Unkowns)無法預先管理,但可準備管理儲備金(Management Reserve)。
4. 風險可能導致正面或是負面的影響。正面的風險稱為機會(opportunities),負面的風險稱為威脅(threats)。
5. 主動承擔(Active Acceptence):對於已知的風險,事先發展應變計畫,ex:提撥緊急預備金。
6. 被動承擔(Passive Acceptence):對於未知的風險,在風險發生後才發展應變計畫,ex:動用管理儲備金。

看不懂沒有關係,這裏舉個簡單的例子說明。

比如說,我們有裁員失業的風險,失業的期間可能長達3年,每年的保險費、房貸、車貸、生活費一共是50萬元。

而面對這個裁員失業風險,我們無法規避 (Avoid),也無法減輕 (Mitigate),只能保失業險來轉移 (Transfer),或是承擔 (Acceptence)。

在這裏我們選擇承擔的話,那我們就要準備約150萬元的「緊急預備金 (Contingency Allowance)」,再加上另外約50萬元的「管理預備金 (Management Reserve)」。其中,如果我們有突發性的生病,那50萬元的「管理儲備金」可以讓我們活得有尊嚴,不用在生病時,還為錢傷腦筋,當然,有其他的緊急狀況,也可以使用這筆50萬元的「管理儲備金

也就是當我們在開始準備投資或理財的第一筒金前,應該先準備好200萬元的「緊急預備金」和「管理預備金」。在這個定存的金額達到後,再開始我們的投資計劃,才是比較妥當的。

當然,除了裁員失業風險外,我們還有其他的風險,也應當為了這些風險擬定一些計劃,這個部份就要自己來做,千萬不能假他人之手,或是請理財專員來做,因為只有自己才最清楚自己有哪些風險。

隨著年際越來越長,專案越做越多,越來越著得PMP (Project Management Professional)很重要,而且可以運用在生活之中。

雖然現實的情況是,考過PMP沒有什麼,既不能加薪,又不能升官,而且台灣並不像國外一樣重視Methodology,在老闆根本不懂什麼是Project Management的情況下,PMP更是對自己的減分。

可是,當我們喝過洋墨水,念過Software Development Life Cycle,又學過PMP,就不該像老一輩一樣,我們就應該了解到Methodology的重點,以及該如何使用PMP。

2012年1月15日 星期日

2012/01/14選舉結束後,和歌手張宇的進場時機

政治也就像是股票一樣,每一個候選人都是一檔股票,當我們在投票時,就是在投資一檔股票.

如果我們時時刻刻檢視自己所投資的股票上市公司有沒有變壞,那我們也應該時常檢視自己選出來的候選人.當情況變好時,下次再投他,當情況變不好時,就收回投資,改投其他的候選人.

2012/01/14選舉結束後,回到股票投資上,現在應該還是保留著現金,不做任何的投資,關鍵仍在於自己心中候選的股票還是沒有跌到該買進的價格,此時,除了等待外,也沒別的事可做了.

多年之前聽說歌手張宇的進場時機,是股市加權指數低於 5000 點,且成交量低於500 億時,才進場.

目前,我也是依著這個條件來進行投資,不過我會稍為放寛一點點.比如說,加權指數低於 6000 點後,開始準備進場,然後慢慢地一路買到 5000 點,接著才在 5000 點以下,加碼到滿手.

2012年1月2日 星期一

台灣央行存在的目的真的只為了賺錢?

今周刊784期2011/12/28這篇報導「每年暴賺2000億 揭開央行賺錢神話」我看了三遍,看完之後,我想到另一篇報導「報告彭總裁:我錯了!」是商業周刋1145期2009/10/28郭奕伶「總編輯的話」的文章主題。郭奕伶在批評1998/05/23央行禁止國內法人承做無本金遠匯(NDF)的十年後,反省自己,極有勇氣地向彭總裁認錯.

如果照今周刋所言,利差益是央行的罪過,讓央行每年暴賺2000億,那以後我的們利率都以Fed的利率為準,不用考慮本國自身的問題來形成自己的利率,是不是就解決了利差益的問題,同時也避免央行大賺錢?有沒有可能是因為台灣目前的經濟情況,讓央行不得不壓低台灣的利率,最終才導致央行有利差益?今周刋在央行利差益的問題上,是不是該考慮有沒有倒果為因?

文中說:「長期以來,台灣的利率一向都比美國低…」,又說:(台灣人民因為)「賺不到利息(所以)全民競逐高風險資產」,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美國會因為高利息,所以不會競逐高風險資產?是這樣嗎?那這次2008年雷曼兄弟的金融海嘯不就是從文中所謂高利息國家的美國發生的嗎?

我們可以很容易從今周刋的這篇文章中,找出很多點來「Weaken」它,以上只是其中的二點.

可是全盤否認今周刋的論點,也讓我們失去了反省的能力.

一個國家的利率及匯率政策並不是很容易決定,要考慮的面向非常多,決策者除了無私之外,還必須要有非常的高度,才能做出正確的決定.

而且,一個有遠見的政策,有時要很久很久很久之後,我們才會知道,它真是一個有遠見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