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2日 星期一

台灣央行存在的目的真的只為了賺錢?

今周刊784期2011/12/28這篇報導「每年暴賺2000億 揭開央行賺錢神話」我看了三遍,看完之後,我想到另一篇報導「報告彭總裁:我錯了!」是商業周刋1145期2009/10/28郭奕伶「總編輯的話」的文章主題。郭奕伶在批評1998/05/23央行禁止國內法人承做無本金遠匯(NDF)的十年後,反省自己,極有勇氣地向彭總裁認錯.

如果照今周刋所言,利差益是央行的罪過,讓央行每年暴賺2000億,那以後我的們利率都以Fed的利率為準,不用考慮本國自身的問題來形成自己的利率,是不是就解決了利差益的問題,同時也避免央行大賺錢?有沒有可能是因為台灣目前的經濟情況,讓央行不得不壓低台灣的利率,最終才導致央行有利差益?今周刋在央行利差益的問題上,是不是該考慮有沒有倒果為因?

文中說:「長期以來,台灣的利率一向都比美國低…」,又說:(台灣人民因為)「賺不到利息(所以)全民競逐高風險資產」,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美國會因為高利息,所以不會競逐高風險資產?是這樣嗎?那這次2008年雷曼兄弟的金融海嘯不就是從文中所謂高利息國家的美國發生的嗎?

我們可以很容易從今周刋的這篇文章中,找出很多點來「Weaken」它,以上只是其中的二點.

可是全盤否認今周刋的論點,也讓我們失去了反省的能力.

一個國家的利率及匯率政策並不是很容易決定,要考慮的面向非常多,決策者除了無私之外,還必須要有非常的高度,才能做出正確的決定.

而且,一個有遠見的政策,有時要很久很久很久之後,我們才會知道,它真是一個有遠見的政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